THINKS
ARCHITECTURE
思 建築
土地的厚度 時間的禮物

建築是對於大自然的詮釋,思考的建築,會呼吸會傾聽。元亨利貞以建築的減法美學,靜定感知回歸生活本質,邀請你回家,牽起家人的手,卸下西裝、脫下高跟鞋,回家享受踩在泥土上的溫度,跟家人好好聚在一起,抬頭看看月光,微風輕拂,這樣住最好。

建築職人
建築是一生的邀請

2016年,元亨利貞建設成立。是什麼樣的念頭,讓一群人選擇在房地產市場最具挑戰與人生精華之際,轉身重新開始。

「有時候是機緣吧。」徐總經理說到。談起年輕時埋頭在代銷、建設公司加班,到自己創業成立新公司,這一路走來,數十個年頭,情感的投入難以計價,雖然累積了豐厚的視野與物質生活,但始終不忘做點不一樣的建築夢!如果這是一首歌,唱出許多中生代心聲的李宗盛《山丘》,人生總有無數山頭需要去征服,很多甘苦只有自己走一遭,方知箇中滋味,元亨利貞建築新品種,是圓夢,也是人生另一個新的開始。

外人看建設業是風光,內行人怎麼看建設業?「這幾年媒體與大眾普遍對建設業的負面觀感,我不完全認同,但這也是社會對這個產業的回應。它既是資本結果,又是人一生的夢想,如果建築的存在,也是家的根基,難道不能在現實與理想中平衡嗎?我太太總是提醒,我們需要一成不變的建築嗎,是不是能做點跟別人、跟過去不一樣的事,即使一點天真、一點任性。」

 

近年除了經營建築業,徐總也回到校園進修,從課堂知識的學習、分享,跨產業的交流撞擊,不僅開拓眼界,透過他人的討論看自身產業的不足與可能性,期許自己為企業注入創新力與社會責任。決定創立新品牌,重新開始,心境的轉折不少,透過閱讀、學習、旅行⋯等,找尋心中答案,相信元亨利貞建設,是為了更有意思的事,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,建築也可以造福更多人。「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從大企業、自己創業到建築志業,自己還有未竟的責任與理想。」從0到100的距離,需要累積更需要勇氣!這一回,心裡確是踏實許多,或許童年的樹屋、創意的個性宅,都不再是夢想。

建築哲學
建築的信仰 一種態度 一種堅持
人生的章節裡,有一大半是以建築譜出,高低起伏各有韻味

千年神木,是當一顆種籽,落進土裡時就決定,千百年後的高度。建築,從落成到熟成,再豐饒的土壤也要隨著時令耕耘,唯有時間與心念才能淬鍊成熟,永垂不朽的經典建築。

「時間與經驗蘊釀了建築品味;土地的開發取得則需要耐心與機緣。過去我們在建築業深耕數十年,看過台灣房地產的起落與變化,繁華來來去去,唯有建築依然長在那兒,友善、美醜、實用與否,自然會說話。

一直以來國內的建築開發商在市場、總價與理想之間拔河,往往產出的是一成不變的樣式或集合住宅,作為建築新品種,是否能解放建築?從產品的定位與附加價值,回應生活者的需求,因地制宜、普世傳家,不只是買的好,更要住的好。

 

我們始終對建築抱持理想與敬畏之心,市場數字以外,建築不只是營利事業,更是城市美學的志業。跟自然景觀不同的是,建築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累積,亦是改變地表風貌的新視野。元亨利貞的現階段任務,滿足市場需求,從坪數、總價切入,為渴望成家的人圓夢。未來路長遠,「人文建築」始終在心,蓋出好作品,創造回家的感動,把人把家放進生活,自然與建築的珍惜與共好,才是我們的初衷。

建築的藝術性
建築一首詩 生活靈光映照

建築大師貝聿銘:「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。」從家,靜定感知,是每個人從煩囂中脫離的渴望。一座溫柔的建築,陪伴、守護一家人,仍須一份「精工技藝」與「謙和敬意」,才能讓人體會到身心自在自如的喜悅。

 

家跟像文學作品一樣,人永遠是最重要主角,閱讀它的意韻,越是雋永。現代城市提供了高度便利,放眼滿是水泥高樓,卻也失去了人情味與自然的豐富感,過去家家戶戶比鄰而居,你來我往沒有距離,相互照應,人的溫度濃得化不開,現在鄰居之間卻是陌生,離自然也越來越遠,我們的建築藝術性,就是希望打造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建築,重新凝聚人味。

建築的意念
行走在空間裡的感動

「去過台東池上嗎?行走在遼闊的田間,風吹來,稻穗搖曳,想像著文學大師蔣勳在耳畔邊朗誦詩歌;走進台北的法鼓山農禪寺,午後陽光灑落下來,穿透牆面的金剛經,人們自然感受到空間裡的佛語;備受台灣人喜愛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,充滿神性的空間,柳暗花明又一村 ,如同一場心靈或宗教儀式過程,亦如建築修行者Peter Zumthor,在德國科隆近郊的小教堂,透過純粹、寧靜、簡單的方式,表達自然與建築的穿透力。」

 

大自然與空間的影響力,對人類是巨大的。我們期許自己的作品,賦涵時空的紋理,打造建築與環境對話,創造感動、學會少,才能提升生活的豐富性。

晴耕雨讀
靜看雲起 心中的日月
歲月靜好書畫相伴 現代陶淵明的文房私語

「每一種建築樣式,都是一種對幸福的理解。除了幫我們遮風擋雨外,建築也邀請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。透過建築,我們看到理想的人生。」英國文學家艾倫· 狄波頓在《幸福建築》中,對建築與空間如此觀察與詮釋。長期在建築產業的元亨利貞建設,徐總與其團隊相信一座好的建築,不僅提供安全守護的依靠,在美學上對城市環境與個人心靈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,引起美好的共鳴,因此作為建築職人,總是不斷精進建築理念與思維,期盼給客戶好的房子,也要為環境種下美麗的建築,在商業角度與自然感受之間,取得平衡。讓建築成為人與生活、美學與環境合諧的語言。

 

經常來往國內外各地與工地現場的徐總,在繁忙之餘,除了運動、閱讀,莫過於在個人的藝術角落,欣賞藝術書畫與古玩意兒,一邊欣賞,一邊沈澱、思考、或決策。這座徐總口中的私人文房,不在豪宅不在藝術館,而是坐落郊區,四處綠意盎然層出迭起,禾田青青、綠野平疇,近處是菜田果樹,遠景是成排樹林,猶如陶淵明的田園詩,沒有花俏的外觀,簡單樸實的色調與大片自然就是最棒的裝飾,對日理萬機的企業經營者來說,這是心靈空間也是轉境,在大自然中洞見天地,在建築中實現大自然的恩惠。

 

「古碗內見天地,從古物、老房中感受歲月的重量,懂得過日子,隨時都是生活哲學家。 」熱愛收藏老物,對老建築有深厚情感的徐總,行走各地,看見巷弄街角的老房身影,總是特別留意。收藏藝術的企業家或許不少,但能兼具鑑賞品味與文人氣質的企業家,就得從生活細節與空間中探出端倪,從元亨利貞的辦公室到私宅,放了不少收藏,明式家具、古硯台、茶碗與書法畫作等,對徐總來說這些個人喜好,讓他從歷史中看見當時的社會文化發展,反映當時文人寫照,比如沉海撈起的古茶碗,在細縫中仍可見紮實的工藝與古樸之美;或是硯台後的刻字,書法家的墨寶,他看的是工筆,從行筆的長短急緩,墨色的濃淡乾濕,感受優雅的律動與氣韻。

 

談到藝術與空間對公司的啓發性,徐總帶著感性的眼睛,透視建築的靈魂。「所謂的建築會隨著時間改變而越加成熟、個性化,散發生活況味與人味,就像藝術品,歷久彌新、雋永動人。」或許是長期親近與收藏藝術品,元亨利貞累積的不只是建築真功夫、數字管理,還有文人氣息,元亨利貞的建築亦如人的個性,內斂優雅,蘊含溫柔的沈靜感。

 

打開建築哲人的家,是秘境,也是文房書齋,室內每一個角落窗框自成風景,都是為了讓人讓心靜下來,偶爾走到戶外,萬物生生不息就在四周,順其自然 、心滿意足,享受大自然中天人合一的感動,不也是元亨利貞的核心價值。

 

等待心中 The One
以建築記錄一座城市 一座心裡風景

所謂的成就或建築鉅作是什麼?從企業轉身到建築奧義,對元亨利貞建設來說,現在最想得到的,不再只是獎項或市場肯定,而是心中那座建築、the one!一路走來總是不斷提醒自己,以建築職人自居,求精求好、與時俱進,從心出發,「我還在等,我相信有一天,我們會有自己的The One! 」

我見我聞
城市見學 開啟感官知覺
閱讀生活場景 看入對方靈魂的城市觀察學

如果說建築是一場追逐,旅行則引領我漫步、放鬆、探索與沈思,深入在地的裡層,從生活的智慧與路上觀察學習,累積一些想法、一些感動。「我喜歡在旅行途中到處走走,看城市的街道、生活與建築等,尤其日本東京,每一年去依然驚喜不已,這座城市總是充滿創意與新奇!」徐總跟太太特別喜愛表參道、輕井澤與南青山一帶,這裡的優雅姿態彷彿天生,散步於街巷有風景有風情,有日本長久累積的生活禮教與底蘊,又有年輕時尚的活力,轉個彎,全球精品、職人咖啡、風格選品與百年老店,在這座城市共存共融。

全世界最美書店之一「蔦屋書店」,算起來是這幾年必訪見學之地,它幾乎濃縮了日本當代建築、設計、藝術與生活風格,進去就捨不得離開,讓人願意花一個下午,只是喝一杯咖啡,感受當下的光影與溫度。因為蔦屋書店,販售一種令人嚮往的氛圍,代官山從原本靜謐的住宅街區,形塑自己的生活感,主要街道旁支生的小巷小弄與店家,承接書店蔓延來的文藝氣息,帶著職人對美好生活的堅持,將書店與環境的關係推往更寬廣的面相。

 

「快慢之間,我見我聞。」平日繁瑣的生活中,需要有獨自思考、走進陌生的城市或山林的機會,鍛鍊自己的包容力與觀察力,隨時觀察思考人們與空間、產業的關係鏈結,偶爾還會找到事業的靈感。